据北京晚报报道,目前,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高校明确面向社会开放,社会人员刷身份证入校。北京大学也明确表示将有序推进开放,寒假起优化进出通道,为进一步开放做准备。
北京多所高校明确向社会开放,赢得了社会的一片赞赏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楼、大师都是大学校园的耀眼标志,成就大学之大,更需要大胸怀,以开放的姿态面对社会。
从2020年以来,全国高校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加强校园管理,禁止校外无关人员进入校园。校外人员有必要的理由入校,也需经过提前申请审核、通过闸机安检、系统人脸识别等繁杂的程序。
在疫情防控中,封闭管理及时有效地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在校园的蔓延,保障了在校师生的健康安全。但随着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校园封闭管理已失去了必要性和应当性,社会对大学校园早日开放的呼声也日益增加。12月初,北京大学教授跨栏进校的事件曝光后,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开放再次引起热议。
有言论认为,一道闸机,将高校学生与社会分割开来,学生身在闸机以内,社会被拒绝在闸机外。闸机把社会关在门外,也把学生关在了门里。但也有部分人士担心,开放会影响校园秩序,应拒绝校外人员入校园。其实不然,大学校园从来不是孤立的,开放应是大学的精神。经历三年的封闭管理,社会更期待大学能呈现出更加开放的姿态。当然,大学校门重新开放,管理难度肯定会增加,这也考验着一所大学真正的管理水平。高校能响应社会呼声,做出开放的准备,也显示出高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开放的胸怀之大,更在于能自我改革、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