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的一角,一只黑头鳲站在生态水池边上,旁边是太湖石、油松、萱草和蒲公英,背后是红墙黛瓦,仿佛从500年前的《莲浦松吟荫图》里穿越而来。这个小型生态原本并不存在,是万科公益基金会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故宫零废弃”生态花坛项目,让画中的情景得以重现。

  12月26日,在由华夏时报社主办的2023(第三届)华夏公益论坛上,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谢晓慧介绍了这个发端于2020年的项目。项目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摸清观众在故宫博物院里每个点停留的时间,把垃圾桶组数从330组减到了110组,减掉了2/3,提高环卫管理效率。另外还利用有机废弃物垃圾,通过堆肥、设立生态花坛的方式,打造故宫生态环境,还原了许多古画中的场景。过去近四年来,项目直接带动约3000位故宫工作人员、2100万人次观众、4万名导游加入共建绿色故宫的行动中来。

  据了解,万科公益基金会由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于2008年成立。在2017年被认定为慈善组织,在2021年底被民政部评定为4A级全国性社会组织。万科公益基金会在古建筑保护、绿色发展、儿童健康方面广泛投入,自2018年起,开始将所有的资源聚焦至社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我们基金会是这个行业内第一家战略关注应对气候变化行业资助的机构,希望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讲述者和碳中和示范区的探索与推广者。”谢晓慧指出,过去人类在工业化的100多年间开采了很多需要亿万年才能形成的化石能源,这些石油、天然气的能量以温室气体的方式释放在了大气和海洋里,如果我们不改变现在的能源消费习惯,2050年全球的气温可能会平均升高3度,直接结果是生态系统性崩溃。

  她介绍,从2013年起,万科公益基金会连续参与1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支持国家气候司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举办“中国角”系列活动。她记得,11年起从中国大陆方面去的观察员机构不超过10家,主要是官方社会组织,到今年COP28举办时,已经有50多个中国的观察员机构去联合国的平台上讲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最一线的故事。

  除了与故宫合作“零废弃”项目外,万科公益基金会还打造了珠峰雪豹保护项目以及梅沙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从2012年开始和珠峰自然保护区、西藏林业厅对珠穆朗玛峰的雪豹开展科学研究,通过研究保护高原旗舰物种——雪豹,来检测为中国、印度30亿人口提供淡水上游的青藏高原生态健康程度。

  万科公益基金会近两年在深圳大梅沙社区打造碳中和的先行示范园区。每天在社区里都有3.5吨的厨余垃圾变成了昆虫蛋白,昆虫蛋白再变成了狗粮、鱼粮等回到这个社区,完成了有机质的循环。

  谢晓慧说,万科公益基金会希望建设美美与共的未来家园,过去五年的使命是探索可持续社区、贡献城市美好生活、讲述中国气候故事。“在国家双碳战略推出之后,碳中和还是一个比较晦涩的话题,主要停留在政府层面,主要停留在‘1+N’的能源行业层面。我们认为,未来30年,碳中和一定会回归到最小的行政单元——社区,所以我们在这儿尝试做了一个示范区,希望让大家知道碳中和可以如何回应美好自在的生活状态。”